English

“门外”看教育(下)

1998-11-1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 欣 我有话说
学者访谈

“门外”看教育(下)

——访刘吉

本报记者夏欣

记者:这就说到宏观教育上去了。教育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,与现实社会和人们生活的联系更直接,受到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更多。比如民办教育是好事,但却伴生出乱发文凭、或发假文凭、卖文凭的问题;比如讲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,紧接着就是教师地位教师待遇问题;比如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,有的家长还不干呢。就说高考改革,并不是没有理论,已经提出多种模式了,但付诸实施却很难。

刘:教育改革的难度是大一些,可经济改革的难度大不大?不是也改了吗?教育问题,邓小平同志已经讲得很清楚,一句话是科教兴国,这是治国理论,治国方针;再一句是“三个面向”,这是教育理论、教育方针。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。有些领导同志总是把科教兴国当作教育界的事,这是不对的。科教是要用来发展生产力、满足社会需求的,如果社会没有“治国”这个需求,科教就兴旺不起来。因此发展教育,首先是每一个治国、治省、治市者要考虑的事,而不只是分管教育的领导才要考虑的事;是无论搞经济的、搞文化的、搞科技的甚至搞外交的都要有这个认识。总之治国者都要首先考虑科教兴国,然后才是教育部门按照“三个面向改革教育,办好教育。试想,缺乏健康身心、创造力和新知识的一代,做了父母后又将继续影响下一代,这样的民族素质,怎么能适应21世纪对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?更何况全球化的趋势将在21世纪变得更为凸显。60年代美国因为苏联卫星上天,朝野震惊,才下决心改革教育;克林顿不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,也在大力改革教育,自称教育总统吗?

记者:知识经济时代应该以重视学习、重视教育、重视创新为特征,教育应当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。但中国目前的教育显然还没有进入这个状态,面对社会变革,整个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不少滞后的东西。

刘:所以教育不改不行。市场经济搞了多年了,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套。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绝对不是就近入学、要不要升学率这些小打小闹细枝末节,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的问题。要做大手术,有大动作。就好比整个机器出了毛病,只换上几个零件,不但不会提高整个机器的效能,而且换上的零件往往还最先被磨损。怎么改?我看最根本的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一套,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。

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。我们知道,经济不能搞垄断,我看教育也一样。好多问题都出在一个“统”字上。多少年来教育体制、教育大纲、教育管理全国划一,而且长期以来基本不变,搞统一的考试,统一的命题;搞统一大纲,统一教材,仿佛一切都为了制造标准件。人是最千差万别的,教育怎么能搞标准化?这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。中小学乃至大学都要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,自然科学培养逻辑思维,人文科学培养灵感思维,要达到触类旁通,着眼于未来,怎么能什么都框死呢?考试如果多种多样,学校也不会年年受罪去搞应试教育;教材如果放开,多一些地方、多一些大学编写,自然也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,越编越好。教育的全国划一也使教育机制的应变能力太差,面对新学科、新知识、新要求不断涌现,太缺乏生机和活力。教育界有许多优秀校长、教师,他们当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,而划一的模式只能束缚他们创造的潜能。总之,要建立教育改革的大思路,创新竞争机制,搞五彩缤纷,不能搞一个模子,搞标准化。

记者:撇开其他因素,你认为哪些是教育能做而没有做、能改没有改的呢?

刘:比如教育经费的使用问题。教育经费总的讲是不够的。正因此,更应该考虑使有限的经费更有效地发挥作用。我认为教育也应该把钱放在最能直接生成社会生产力、先进生产力的那个部分。具体地说,用在大学、高等教育上要多一些。而不必急于天女散花式地去普及教育。比如解放初期,理想主义和行政手段相结合,曾经在相当程度上扫了盲。多年后再看,一些封闭落后的地区,脱了盲的又回去了,因为既没有市场经济签合同的需要,连写信的需要都没有。反过来一些地区如广东梅县,解放前妇女都是初中文化,因为他们的丈夫儿女在南洋打工,要写信说私房话,群众自己就扫了盲。如果说扫盲也要看需要,先沿海,后落后地区,可能不公平,但总要经过那么一个历史阶段。美国二亿多人口不是还有三千多万文盲吗?教育不是根据理想和道德强加的,而是顺应社会需要去发展的。

多办大学,包括办国外那样职业教育的社区大学,搞电化教育,建设教育“因特网”等等,这个钱花得值得。

记者:你的看法教育界的人也许不能全赞同,但很有启发性,特别是改革的大思路。

刘:门外谈教育自然难免片面和不准确。但教育这个事情是全民族的大事,要集中全民的智慧来做。大家都不说怎么成。我斗胆陈言,是希望引起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,大家关心教育,同时对教育界或许也有旁观者清的作用。但门外谈教育,归根到底要门内来解决。教育的大政方针不需要争论,但具体的改革,需要听各种意见,才好择其善者而从之。我们现在缺乏全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,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和时代影响的教育家,这无论如何与一个具有12亿人口要接受教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相适应的。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?它应该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,在广大校长、教师中产生。这是21世纪的历史要求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